「校園營養午餐驗出農藥殘留!」
「清明時節請小心潤餅的「這個」含一級致癌物!」
我看到的食安資訊,真的都是正確的嗎?
資訊爆炸的時代,各種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新聞充斥,消費者們動不動就被恐嚇這個不能吃、那個會致癌。但是你看到的資訊,真的都是合理正確的嗎?
在解讀食安新聞時,我應該先看消息來源、實驗方式,還是只要「老師」、「教授」說的就照單全收?我們該怎麼避免恐慌、正確判讀食安新聞?
今年度的食安講座第一彈,我們要從適用於各食安議題的「基本概念」開始談起。
講座邀請到台灣大學毒理學研究所的姜至剛教授,告訴大家「劑量」與「毒性」的關係,學者們又是怎麼訂定這些與健康息息相關的「安全劑量」。
另外也邀請到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的陳宏彰教授,分享檢測食品殘留物的技術發展,「零檢出」、「未檢出」是什麼意思?消費者在關心化學殘留物質時,應該注意哪些事?
快來參加:食品安全基本功!討論食安議題前,先搞懂這些基本觀念
【講者介紹】
姜至剛 教授
國立台灣大學毒理學研究所 副教授
【什麼食物都有毒,重點是吃了多少】
就算是人體必需的水,短時間內喝太多也可能中毒,將說明食品對人體會有什麼影響,重點在於攝取多少「劑量」。究竟「劑量」和「毒性」的關係是什麼?又如何計算?
陳宏彰 教授
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 助理教授
【零檢出是必須還是口號?】
介紹殘留物的標準與檢測方式。食品殘留物到底如何檢測?零檢出和未檢出又是什麼?身為消費者,應該注意哪些事項?
【主持人】
雷雅淇 主編
PanSci 泛科學主編 PanSci TALK 講座主持人
【活動流程】
優惠價格 0元起
優惠倒數
00 天 00 時 00 分
Pansci
[email protected]
02-2362-0699 #625
2017/04/19 19:00
台北市羅斯福路4段85號B1 (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阿基米德廳)
NT$0元起